湖南日报评论员 杨兴东
登高赏月伴随趣味投壶、音乐诗会串联非遗展演、无人机观赏超级月亮……今年中秋假期,四川文旅系统围绕“万人赏月诵中秋”主题,推出主题文化活动500余场次。成都旅游热度保持国内前列。携程数据显示,成都位居中秋假期国内热门周边游目的地第3位。“文化+旅游”,这个中秋假期有点潮。
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文化+旅游”为假日经济注入勃勃生机。飞猪的《2024中秋假期出游快报》显示,今年中秋假期旅游预订总量较元旦、清明、端午假期均显著增长,是年内三天假期的最高点。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中秋是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过去,谈到过中秋,选择回老家的人是主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带家人出去走走,旅行过节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围绕着中秋做大做强旅游文章,打造更丰富的“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很有意义。
文化和旅游具有一种“双向奔赴”的重要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之所以闻名中外,是因为它重现了古代长安的繁华。比如这个中秋假期,演员们身着华服在月下翩翩起舞,游客们身穿汉服唐装,在芙蓉湖畔猜灯谜、放河灯,赏月巡游,开展“飞花令对诗”“李白讲中秋”等互动;河北石家庄正定荣国府景区结合《红楼梦》文化背景,推出19组特色主题场景、8大主题演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参观。这个中秋假期,四川多地将传统的赏月习俗与诗词、书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游玩体验,还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我们的节日”有了更丰富的文旅体验,这是四川“中秋游”能够再出圈出彩的重要因素。
“文化+旅游”还要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之所以历经千年、风采不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长盛不衰之道。这个中秋假期,四川省西昌市建昌古城首次在夜间开放城墙,轮番上演拜月仪式、快闪巡游、沉浸式户外实景剧本杀活动,为游客提供古今交融的全新体验,接待游客20.95万人次,较去年同口径增长45.31%;平武报恩寺、安岳石刻等景区持续带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相关话题,吸引游客“跟着游戏去旅行”,接待游客人次较去年同口径分别增长11倍和3倍。抢抓年轻一代需求,积极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游客玩得尽兴、游得自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文化旅游热、博物馆热方兴未艾。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持续推动人文经济发展,让人们在享受节日消费广度、深度的同时,更添文化自信的厚度,就一定能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