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向宇 摄影报道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山海经》中所载的巴人起源故事。
神话故事颇为浪漫,而穿越历史的长河,从达州的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中发掘出的古代巴人蛛丝马迹显示,勇猛无畏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9月13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从这组来自达州、相隔不远的巴文化遗址“双子星”中,了解数千年前古代巴人繁衍生息的场景,触摸巴文化传承的最新脉动。
千年文物重见天日
一砖一瓦拼接出巴人生活图景
城坝遗址为秦汉所设宕渠城所在地,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晚期巴文化遗址。想抵达城坝遗址,目前最便捷的方式是乘船渡过渠江。渠江是城坝遗址古代巴人赖以防卫、生活的河流。从渠县土溪场镇上船,河流无言迎接最新一批探访者的到来,她所护卫过的古代巴人的故事,被考古队员们不断拼接还原,讲述出来。
浅浅的车辙印、堆叠的瓦砾、刻有清晰纹路的砖块……遗址发掘的现场,依稀可见当年的生活痕迹。城坝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兵圆按照发掘的成果,一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城坝遗址的发掘现场
“竹木简牍是城坝遗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张兵圆介绍,竹木简牍覆盖了秦汉时代的政治管理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考古工作者得以窥见官员的任命、户籍的变动、税收的情况、进出关的货物的情况,还有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记有“仓颉作书,以教后嗣”等字样,被认为有可能是“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
从城坝遗址驱车约两小时,到达宣汉县后河畔的罗家坝遗址。罗家坝遗址总面积103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7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
考古发掘的大棚下,宣汉县巴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展陈部部长张立佳介绍,遗址内青铜制兵器出土数量比较丰富,也侧面佐证了巴人勇猛尚武的特征。
张立佳进一步介绍,近几年的发掘一方面揭露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对于构筑川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材料;另一方面,清理了大量东周至西汉中期的墓葬,且墓葬类型丰富,出土器物众多,为进一步研究川东地区的古代巴国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距100余公里的两处遗址有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也是两处遗址的考古工作者接下来的关注点。“我们目前很好奇的一点就是,达州目前的两处巴文化遗址,在当时都是属于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心城市遗址,规模次一级的小城遗址反而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分布规律并不常见,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去探明原因。”张兵圆期待地说。
研究加力展陈上新
巴文化根脉上结出传承新果实
2014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城坝遗址展开了连续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确定了遗址宏观的功能分区、年代序列、文化面貌等内容。
十年磨一剑后,新的任务已经在肩上。“今年城坝遗址的考古工作转入了新阶段,开展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张兵圆介绍,队员们立足正在推进的城坝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求,将理清遗址发展脉络,为未来博物馆设立后的馆藏和展陈奠定实物基础。另一方面,城坝遗址也将持续开展遗址参观、小小考古家模拟考古、拓片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讲好考古的故事。
罗家坝遗址的不远处,就是开馆还不到一年半的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也是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进入馆内,古韵与“数字范”并存。青铜器、陶器、玉器等500余件精美文物,一点点勾勒出古代巴人饮食起居的细节和征战沙场的勇猛。在数字体验互动装置的帮助下,游客挥舞手臂的姿态被捕捉。用手势选择对应的文物,即可在墙壁的大幅投影中看到罗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与其他地区文物的异同之处。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在今年5月结束的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西南有巴国》展览获得精品奖。
“互动化、数字化的展陈手段运用,是我们布展中比较看重的一点,能够获奖也是对我们这家年轻的博物馆的认可。”张立佳介绍,开馆以来,该馆通过开展青少年文物修复知识科普课程、举办专题海报展览以及新上架一批巴文化文创产品等活动向大众宣传巴文化。“目前,我们开馆以来接待游客人次超过10万,成为川东区域的旅游、研学热点。”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假期,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也迎来新的体验活动。“我们会和游客互动,开展中秋寻宝活动,希望让大家在古风古韵中感受团圆的氛围。”该馆宣传工作人员曾影熙介绍,游客领取中秋寻宝活动卡后,参与集章环节,经过社交媒体分享后有机会抽取巴文化的特色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在今年也同步更新了形式,从入馆参观到参与活动再到体验文创,游客能感受到一场更为精致典雅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