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省委确立的“消费促进年”,文旅消费是我省的一大优势——
龙年春节假期,四川接待游客人数居全国第二位,反映出我省文旅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文博、电影、演艺、文创等领域不断涌现新场景、新玩法、新模式,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水”从何处来——新现象、新场景出现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产业发展规律?“水”将向何处去——新的消费场景与模式将怎样拉动文旅市场消费?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文旅消费看四川”。第一阶段,四川日报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进行“文旅消费调研行”活动,以成都、泸州、南充、绵阳、宜宾、乐山六座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为窗口,观察我省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的具体路径。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东门码头,开船!”3月10日,随着“鸣锣小厮”一声吆喝,一艘满载游客的游船从成都东门码头启航,驶入灯火璀璨的锦江夜色中。
24年前,锦江之上,乘游船、晒太阳、摆龙门阵是不少老成都人的“千禧记忆”。
时光荏苒,游船重现,“回归”的消费形式背后,是一座城市“螺旋上升”的文旅消费逻辑——
从坐船到“游船”,观赏对象从单一自然景观拓展为声光电设备打造的沉浸式体验,一条船串联起成都2000余年的历史图景。
从游河到“游城”,消费空间从江畔的寻常巷陌延伸到“八街九坊十景”营造的消费场景,一条江聚合起以成都主城区为蓝本的漫游消费空间。
当下,游客的旅游方式已由打卡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锦江游船正是成都文旅消费转型的一个缩影。
让旅游体验融于城市生活。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成都正努力给“都市旅游”赋予新的价值和内涵。
循旧意
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消费供给
空闲时,到金牛区匠人里文化特色街区喝一杯咖啡,是街区附近居民申阿姨这小半年里养成的“新日常”。
3月9日下午,记者跟随她走进街区内的一家咖啡店。不到20平方米的旧改空间里,调制咖啡的“90后”店铺主理人、谈天说地的“60后”叔叔阿姨,以及络绎不绝拍照打卡的“00后”游客,融洽自得。
是什么让老居民有了新习惯?又是什么打破了年龄和地域的消费界限?街区运营负责人王兴告诉记者,贴近生活的全新消费供给,是产生这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源头。
在匠人里不过300米的街巷里,有网红民宿,也有创意餐厅;有获得澳洲蓝带的“90后”西点主厨,也有数签签的串串香老板。这种看似杂糅的组合背后,是成都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的思路——提供“近者悦”“远者来”的消费氛围。
“本地游客较多、口碑较好的点位更能吸引外地游客。”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看来,文旅消费的供给端应综合考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消费需求,“去本土化”其实是文旅消费供给的一大误区。
去年,成都本地游客同外地游客的比例约为3∶1,对于这座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而言,本土游客既是稳固文旅消费的基本盘,也是拓展文旅消费的增长点。
“让文旅消费回归城市生活。”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提振文旅消费,成都正努力打破文旅消费与生活消费的硬性边界。
无论是脱胎于内曹家巷的匠人里、新晋网红羊市巷等旧改街区,还是祠堂街、望平坊、枣子巷等文旅消费新热点,皆兼具“文旅消费”和“城市更新”的双重属性。
“更新活化的底层逻辑,是用时下流行的消费业态、消费场景,对成都城市气质进行诠释。”汤继强表示,在更新打造中,对撞出既有成都旧意又有时尚新感的独特产品——
宏观项目,有铁像寺水街、东郊记忆等网红街区;中观产品,有原创沉浸式“汉唐宋文化”餐秀蜀宴赋,联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成都大庙会等;微观细节,还有专程落户成都的时尚品首店、设计师店,以及融合多国风格的简餐Bistro。
“这些浸润城市肌理的文旅产品,涵盖文博、餐饮、酒店、文创、演艺等文旅消费的各个领域。”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城市管理者,他们希望保持足够宽松的市场氛围,让市场参与方自发形成更多的文旅“爆款”和热点。
融新意
培育形式新、产业融的产业发展模式
“周末全约满了,只有周四请假来看。”3月7日,在位于铁像寺水街的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外,等待进场观看《消失的法老》的市民杨嘉瑞向记者吐露看展的不易。
这场沉浸式数字展览,能用VR、AR等技术,还原一场真实可感的古埃及金字塔之旅。该展也是继上海、巴黎、伦敦后的又一站。策展方为何选择成都作为国内第二站并扩大展览规模?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文旅领域的新技术、新场景、新体验,在成都市场特别吃得开。”该负责人列举最近案例,无论是今年除夕由3000架无人机组成的“灯火大秀”,还是春节期间依托市属博物馆打造的“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等系列展览,都能在全市掀起一阵热潮。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文松表示,纵观成都近5年的文旅“爆款”,除去“好耍追新”的城市性格,产品供给方的长期“规训”,也让成都消费者对于文旅领域的“新意”格外敏感。
翻看2024年成都促进文旅消费的部分规划:发展新业态,成都将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特色项目,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等点位打造数字体验新空间;提升景区街区品质,成都将推进锦里、西村大院等园区场景提质升级;提高演艺活动品质,一系列明星演唱会和知名音乐节将在蓉举办……
“供给侧不断更新的文旅产品,刺激着需求端消费需求的迭代。”张文松认为,这是文旅消费不断求新的底层逻辑。要让文旅产品求新求变,市场主体方是推动浪潮源源不断的活水。
为此,成都计划今年持续培育“四上”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培育旅游业链主企业6家、入选“国字号”榜单本土企业2家以上;新增注册音乐相关企业150家以上。在壮大市场主体的同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用金沙演艺综合体,推进天府国际动漫城、城厢天府文化古镇等重大文旅项目,完成重大文旅项目投资440亿元。(记者 王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