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题我代言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薛维睿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川剧《别洞观景》选段精彩亮相,展示其独特魅力。这是川剧唱腔时隔18年,再登总台春晚舞台;今年春节期间,黄龙溪火龙灯舞、安仁板凳龙、青神竹龙、川北舞狮、自贡彩灯、彝绣羌绣等充满巴蜀特色的文化活动或产品,让八方来客感受四川魅力……
在“你点题 我代言——四川日报全媒体邀你‘上两会’”互动平台上,不少网友围绕四川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话题展开提问。“如何更好地创新运用四川特色文化符号,让巴蜀文化‘爆款’频出?”“川剧、彩灯、刺绣等都是四川重要文化名片,有没有更多相关的文创产品?”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与全国政协委员、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谈产品“出圈” 既要深挖传统文化内核,也要创新表现形式
陈智林介绍,2023年川剧大放异彩,精品佳作频出,活动盛事不断,仅省川剧院的《芙蓉国粹》就演出超700场、累计接待观众超30万人次,其中外国友人3.5万人次……
“川剧频频‘出圈’,受到热烈追捧,正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成效。”作为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智林深耕川剧舞台多年。今年,由他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川剧《梦回东坡》也即将开启全国巡演。“我将在传承戏曲传统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深挖传统文化内核,创新表演艺术形式,探索人才培养机制,用川剧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持续焕发强大生命力。”
作为彝族手工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以彝绣为突破口,通过创办彝绣专合社等方式,帮助家乡800多名绣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带动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
成绩背后是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以前的彝绣产品基本都是传统款式,缺乏现代元素。”乔进双梅表示,在前往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学习后,他们逐步开发各类新产品,产品供不应求。
谈产业延链 既要关注产品创新,还要推进业态创新
“当下,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陈智林说,去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川剧变脸蓉宝”手办销售火热;今年春节期间,“省川有戏”川剧文创市集推出15大类川剧文创产品,受到市民游客欢迎……这都是“传统文化+现代时尚”的成功实践。
“川剧要进一步挖掘特色元素,推出更多年轻人喜爱、设计新颖的创意产品,进一步彰显川剧文化在新时代的艺术价值。”对此,陈智林建议,加大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传统文化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通过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在乔进双梅看来,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需要聚合各方优势力量,解决地方上产业发展不成规模、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建议——进一步挖掘、提炼、开发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聚焦彝族漆器、银饰及地方民俗活动等,助力家乡群众稳就业促增收。”
谈到彝绣发展,乔进双梅认为,除创新产品外,还可通过业态创新,不断延伸彝绣产业链。“如采用‘彝绣+旅游’模式,让更多游客在彝乡吃彝餐、穿彝绣,体民俗、赏美景,多形式拓宽彝乡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