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6月的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稻浪千重,一派迷人的田野风光。平畴沃野之上,一年前开放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如今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打卡,探寻古蜀文明在4000多年前“幼年”时的模样。
唐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只要在宝墩,他也喜欢到展厅里转一转,看看自己亲手策划的展览。作为一名已在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的宝墩古城扎根10年的考古人,这些年来他寻找到了距今约4500年的成都平原最早水稻田、亲手拼出了“成都平原第一灶”等文物,也亲自策划了这个“天府之根”展览。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一幅4000多年前的天府田园画卷正在经考古人之手徐徐展开。
发掘出成都平原最早水稻田
2021年3月,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央视连续三天的直播中出现了唐淼年轻的身影。彼时,他作为宝墩遗址的现场发掘负责人,条分缕晰地梳理着宝墩和三星堆的关系,展示了在古蜀文明考古研究中积累的丰厚学识。
唐淼并非一开始就以考古为事业。这位来自西昌的年轻人因为高中读理科,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石油地质专业。直到后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考古讲座、了解到一个又一个考古新发现,毅然决然跨专业考研。2012年,唐淼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报考了四川大学考古系,拜在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门下。
在唐淼看来,考古就像一本“地书”,“每一个地层都蕴含着不同的秘密,翻阅这本‘地书’就需要考古人员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去解读出来,所以非常适合我这种喜欢探寻新鲜事物的性格。”研一暑假,唐淼跟着老师前往青海开展细石器遗址以及吐蕃时期石堆墓、石板墓的考古发掘,野外工地一待就是70多天,挖土、挑水、发掘、绘图、照相、记录做得津津有味。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很快便被“投放”到宝墩遗址,一干就是8年。
宝墩古城,距今约4500年,城址面积约276万平方米,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龙山文化晚期四大古城之一。“能够修建这么大一座城址,需要协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宝墩时期应该已经开始了文明的蕴育。除了暴露在地面的古城城墙,宝墩遗址肯定会发现高等级的墓葬以及王城等遗迹。”一位考古学者曾如此分析判断。
这让年轻的唐淼在工地上“脸朝黄土背朝天”时也充满干劲。在宝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他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是通过考古发掘解决成都平原早期聚落的形态、聚落变迁、人地关系、生业模式以及环境等问题。第二就是争取能够发现更高等级的遗存。”发现王城、王墓可遇不可求,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下,宝墩有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新发现。
他们发现了宝墩古城内城中部鼓墩子大型建筑群、居住区、墓地、手工业区等古代遗存,初步还原了宝墩文化时期聚落(村落)结构,解读了宝墩时期稻粟兼种、家猪饲养的生业模式,探索了宝墩古城的发展变迁与衰落的过程。2020年,更一举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的水稻田遗迹。“说不高兴那是假话。”唐淼表示,宝墩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长江上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让成都平原的历史“活”起来
在从事考古发掘的同时,唐淼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学术研究需要,考古还能以怎样的方式走向大众,让人们触摸更鲜活的历史,从中收获文化自信?在宝墩遗址工作站开设以宝墩文物为主题的展览,成为他的目标。
2021年1月,“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在宝墩遗址工作站揭幕,唐淼从考古人化身策展人,把考古工作者在宝墩近20年的考古成果,化为了通俗易懂的展览,以文物实物、动画、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古蜀先民进入成都平原以后,如何科学规划城址,以及如何种植水稻、养殖家猪、渔猎的鲜活历史。展览中展出的成都平原第一灶,各种造型的陶尊、陶壶等文物,大多都由唐淼亲自拼对,吸引了公众的关注。
其实对考古人而言,一项发掘任务中的文物不拼对,同样也能完成考古报告。但对唐淼而言,“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也很有使命感的过程。我们的态度决定了这些器物最终以什么面貌出现。我们讲古蜀文明在4000多年前的宝墩文化时期就已开始孕育,一件件完整器物显然比一堆碎陶片更有说服力。”
这些年,唐淼团队拼对的文物达数十件之多。这些“破镜重圆”的史前陶器摆在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考古中心展厅,揭开了4000多年前宝墩先民生产生活的鲜活画面。2021年底,唐淼再度承担了成都考古中心《考古·成都》基本陈列区的策展,用文物勾勒出4000多年来成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这并非意味着唐淼要开启“跨界发展”之旅。“实际上,考古依然是我最热爱的主业。”作为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唐淼很清醒地意识到宝墩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年开始,宝墩遗址将暂停主动性发掘。接下来的时间,唐淼的主要精力将用在整理2009年至2022年的考古报告,“把发掘成果更多地展示出来,吸引海内外学者共同研究。”
唐淼对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感触动,“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我会在宝墩一直扎下去,揭示‘天府之根’的更多秘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贡献一份力量。”唐淼表示。
人物名片
唐淼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扎根宝墩古城遗址10年,取得了发现成都平原最早水稻田等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考古成果。在文物的活化利用方面也积极探索,策划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以及成都考古中心《考古·成都》基本陈列展,受到了业界和公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