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到“亚丁阳台”眺望连绵雪山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次数:58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王若晔
      4月22日晚,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节目中,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推介了四川一处绝美的原生态所在——甘孜稻城亚丁。他同时透露,为了把亚丁这个世界级的文旅新地标保护好、发展好,最近正在恢复保护亚丁村文化活的载体。
      亚丁村在哪里?怎么恢复保护活的载体?记者立即联系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总设计师刘艺详细介绍了亚丁村保护恢复的亮点。这是亚丁村保护恢复规划方案首次对外披露。
    世界海拔最高的文化博物馆,似海螺面朝3座雪山
    博物馆位于村落边,海拔达3900米,是地势略低于村庄的下沉式建筑,希望它能消隐在自然中,不会遮挡从村落望向雪山的视野
      去年11月,刘艺在朋友圈晒出亚丁村的风光照片并配文:“降落在消失的地平线。”这是他首次到亚丁村实地考察,飞机上的读物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所描写的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其文化原型之一正是亚丁。随后,由刘艺担当总设计师的团队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案头工作、文化梳理,亚丁村保护恢复规划方案于今年2月正式出炉。
      致力于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亚丁村将以怎样的新面貌示人?
      在规划方案中,唯一的新建建筑是一座展示香巴拉文化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村落边,海拔达3900米,建成后将超过海拔3750米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白海螺。“从空中俯瞰,它的造型像一枚白色海螺,寓意吉祥如意。”刘艺说,从村庄平视,它又像一只眼睛,朝着仙乃日、夏诺多吉、央迈勇3座雪山的方向,夜以继日地眺望。
      博物馆的面积只有3000多平方米,但处处充满巧思。
      在进入方式上,游客进馆游览,先要经过一座桥,然后进入被称为“亚丁阳台”的观景平台,3座巍峨雪山映入眼帘。“那种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天地的辽阔壮美、人与自然的交融扑面而来,你可能整个人会呆住。”刘艺说。
      绕过平台,走入博物馆,看完首层展厅后通过楼梯往下,进入书店与咖啡厅。整个博物馆是地势略低于村庄的下沉式建筑,“我们希望它能消隐在自然中,不会遮挡从村落望向雪山的视野。”
      在建造方式上,博物馆基座外墙使用当地藏族民居的石材、木材,观景大窗运用现代幕墙技术,屋顶采用金属板材料,“一半传统一半未来,既延续传统,又有现代感。”刘艺告诉记者,博物馆将展示香巴拉的文物、书籍、绘画作品等,也将策划洛克亚丁主题展、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展、《消失的地平线》电影和海报展等。同时,博物馆内的雪山咖啡厅、文化邮局、文创书店也非常值得期待。
    打造世界级转山营地,提供徒步路线及向导服务
    保护恢复规划方案设计亮点之一是引入世界级转山营地及精品徒步路线,吸引喜欢户外、科考、香巴拉文化的粉丝级游客,打造世界级户外IP
      除了有形的文化博物馆,整个村落其实也是一个泛博物馆。62栋民居就是藏式建筑博物馆,采用传统建造工艺恢复亚丁地区“黑藏房”的建筑风貌,主材是天然石材,门框和檐口都是黑色,整体色调非常素净。
      村落也是文化活的载体。村落中心有一个被称为“亚丁坝子”的广场——依托民居的改扩建,将引入亚丁画廊、非遗体验中心(唐卡绘制、藏族造纸、牛羊皮手工制作等非遗体验)、音乐酒吧(亚丁说唱和山歌等音乐文化体验)等。“这既是当地村民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充分调动游客的五感、使其全身心融入和体验的香巴拉文化。”刘艺说。
      梳理亚丁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印开蒲、《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维吉尼亚等专家一致认为,稻城亚丁的资源定位具有世界的唯一性,未来应聚焦小而精的高端生态旅游。
      此次保护恢复规划方案,设计亮点之一便是引入世界级转山营地及精品徒步路线,吸引喜欢户外、科考、香巴拉文化的粉丝级游客,打造世界级户外IP。
      亚丁村村庄规模约771亩,62栋房屋布局其中,居住着37户居民。这里紧挨着3座雪山,居民世代传承转山的习俗。未来亚丁村将为转山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提供转山体验预约、旅游向导等服务。“转山分为大转、小转,有3天、5天、7天等3条难易程度不同的线路可供选择。”
      为匹配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亚丁村将提供一流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方面,亚丁村的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环卫消防、供氧供暖等设施全部将进行改造升级。住宿方面,藏式民居将统一标准打造成民宿,由政府平台公司、外来商户、当地居民共同运营。同时,村庄里将改建客栈服务中心,藏式雪山餐厅、客栈接待、藏式养生馆等将提供服务。
    速递
    保护恢复项目预计9月建成
    国庆假期亚丁村等你来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王若晔)近日,记者从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施工方中建八局西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获悉,项目于4月5日开工建设,预计9月建成,国庆假期就可开门迎客。
      中建八局项目负责人王桂乾介绍,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建筑保护恢复和村庄格局调整、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景观修复治理提升三大类,总工期150天。项目现场有施工人员300余人、大型机械30余台。目前,传统建筑保护恢复、清洁型小流域、景观绿化、供水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垃圾转运体系建设、香巴拉文化博物馆、卫生院、党群活动中心、村内管网等10个子项工程已全部动工。
    对话
    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总设计师刘艺:
    重现亚丁风貌就像修复一幅古画
    【人物简介】
      刘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先后主持设计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工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王若晔
      作为众多重要建筑幕后设计师,刘艺参与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对他来说是一段特别的经历。论体量,它最小;论用力,它最轻。亚丁村的保护恢复,体现了怎样的设计理念?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享誉省内外的大设计师,去设计一个村落,会不会是“杀鸡用牛刀”?
      刘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项目,对设计师来讲,以前很难遇到,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次难得的设计“下乡”,不光不能“杀鸡用牛刀”,还得用“最小的手术刀”。
      记者:用“最小的手术刀”,为什么?
      刘艺:以前通常的工作方式是从无到有,设计一座建筑就像在白纸上作画。这次是保护恢复传统村落,就像修复一幅古画,不仅不能大拆大建,动作还要轻、要少,极其考验设计师的判断力。我们更像是在给亚丁村做“微创手术”,新建建筑只有一座“隐身”在自然中的博物馆,其余都是尽量依托原有建筑进行恢复与保护。我们一直强调不是“打造”人工景点,亚丁的自然和文化就在那儿,我们能做的只是“保护与恢复”。
      记者:“打造”和“恢复”有什么不同?
      刘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真实性。“恢复”没有人工痕迹,所有的设施都要符合村落的原生态生活,避免同质化、装修化、商业化,避免把历史和风貌掩盖掉。
      记者:能不能举个例子?
      刘艺:亚丁村原本有条小水溪,但修人工水渠之后就失去了自然水岸。我们这次在恢复生态本底时,将这条溪流两岸重新生态化,溪流从山谷流入,在村落间穿行,流经村里的经堂,水流的动能让转经筒日夜祈福。溪流、经堂、转经筒,都是藏式村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恢复它的原真生活。
      记者:在村落的保护恢复过程中,怎么保护好这片净土?
      刘艺:除了亚丁村内部,外围的农田、植被修复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农田修复,主要将部分撂荒地恢复为耕地,未来将种植青稞、油菜、土豆、高原豌豆、高山荞麦等农作物。在农田里我们还设计了一个青稞酒坊,游客可以在绿意盎然的环境里品尝青稞美酒。山坡复绿,主要是边坡的整治和植物的修复,让猴子、鸟儿等动物与村庄和谐共生。我们还计划在民居的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实现可再生能源自给自足。
      记者:亚丁村保护恢复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刘艺:亚丁村未来的定位是“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它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发展样本。通过基础设施与生态人文环境的恢复提升,村庄的条件极大改善,村民经过培训后可就近就业,成为民宿经营者、服务员、向导等。村庄就像一个容器,不断地吸引游客、社会各界力量前来,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