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盘活“人地钱” 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1-11    浏览次数:247

       2020年是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在极其复杂困难条件下,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关乎社会安定的压舱石,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完成了极为艰巨的目标任务,为逆境之下推动我省经济持续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关键支撑。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开启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事关“十四五”整体发展,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战略全局。因此,四川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和八项重点任务,持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突破各种困境和挑战,实现全省更稳定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2021年四川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重点工作。其核心是必须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聚焦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面临的要素保障关键性瓶颈,围绕破解“人、地、钱”主要难题,更大力度深化改革,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城乡融合,为我省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总体上看,2021年我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在下述三个重要方面实施重点突破。
□郭晓鸣

聚“人气”
向发力有效强化乡村人才培育
  ●乡村要振兴,人才应率先振兴。应以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强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大力吸引返乡下乡人才,创新性开展柔性借智引才
  在农村空心化和劳动力老龄化矛盾不断加剧条件下,人力资源严重短缺无疑是我省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面临的根本制约。由于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外出农民工数量巨大,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中人才不足矛盾尤为尖锐。因此,乡村要振兴,人才应率先振兴,应当以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从三个重要方向引导农村人才资源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
  一是强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本土人才为重点培育对象,创新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模式,通过职业认证、定向扶持和社会保障强化政策激励,培养一支不仅懂技术善经营,而且示范带动性更强的乡村产业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应结合做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现实需求,切实建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除了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强化村干部发展激励之外,还应根据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新的需要,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全力打造真正爱农村、懂农业和爱农民的乡村骨干人才队伍。
  二是大力吸引返乡下乡人才。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部环境,瞄准关键环节和主要制约,重点从用地、融资、税费等方面予以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促使返乡农民工能够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要结合农村改革的深度推进和成果的充分应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体系,为城镇人口下乡投资农业和建设乡村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激励,使越来越多的“新村民”能够顺利融入农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创新性开展柔性借智引才。要以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基本遵循,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引导更多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进入农业农村,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多元化、轮换式的短期人才服务格局,有效破解目前农村科技人才引不来和留不住的困局。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完善乡村志愿者制度和社工义工制度,搭建制度化的柔性平台,导入更多类型多样的人才进入乡村,汇聚更强大的社会力量弥补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聚“地气”
多措并举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发展
  ●更加重视支持对小农户带动性更强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营等模式,实现以多元化适度规模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产业振兴和小农户振兴的双向突破
  我省虽然农业资源和物产丰富,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耕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因此,乡村振兴要有效化解人地矛盾。
  一是必须在稳定农地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有效提高有限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要进一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启动撂荒地治理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乱象继续发展,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能够落地落实,切实提升我省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促进耕地利用方式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要强化耕地污染治理,改善耕地质量结构,支撑绿色农业加快发展,为我省农业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极为重要的资源基础。
  二是必须立足现实省情探索多元化土地适度规模发展路径。由于受耕地数量有限和分布零散的条件制约,加之土地流转成本不断高企,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已日益严峻。因此,我省难以以大规模连片集中土地的方式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当前应当更加重视支持对小农户带动性更强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发展,要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营等模式,实现以多元化适度规模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产业振兴和小农户振兴的双向突破。要围绕不同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搭建“大园区、小业主”发展平台,主要依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带动小农户有效融入现代农业,引导小农户与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服务供给、股权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要进一步强化针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能力建设及政策支持,同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通过重点支持规模经营更理性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选择“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擦亮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

聚“财气”
多重创新破解乡村振兴投资难题
  ●加大财政金融体制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力度,探索创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入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全面开创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特别是“10+3”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成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但是,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农业农村发展中产业体系不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仍为短板弱项。因此,我省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突出地面临着财政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抑制严重和社会资本参与有限等困境,必须全面加大财政金融体制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力度,探索创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入的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一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体制。要在合理增大财政支农投入比重和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三农”支出比例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涉农资金整合平台,打破部门分割,引入市场化机制,显著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要进一步改革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将财政补助改为股份、基金、购买服务、农业担保和贴息分险,促进财政资金由“直接投”向“间接引”转变,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更强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下沉乡村,拓展农村可抵押物范围,开发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升级,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要有序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实现和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功能作用。
  三是创新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对接社会资本顺利进入乡村建立不可缺少的组织载体。要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系列成果,通过有效盘活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在符合规划和环保条件下适度开放更多的乡村建设领域,拓展社会资本的发展空间,建立多样化的社会资本与乡村要素的共建互利模式,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合理参与乡村振兴。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