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文明旅游工作,需要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和社会效益,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和滴水穿石精神,做到政府、企业、社会、新闻媒体多方发力,宣传、教育、法治、奖惩多措并举
□特约评论员王红彦
据报道,北京市将通过立法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近期正广泛开展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将为立法提供重要参考。这是北京市着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意义重大。此举引发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为做好新时代文明旅游工作提供了法治思维和启发思考。
文明旅游关乎国家形象,体现公民素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实施了旅游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广泛宣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发布了《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开展“为中国加分”旅游公益活动,在“中国旅游日”等全民性活动中大力宣传文明旅游,文明旅游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文明旅游风尚正在形成,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正在从呼吁文明旅游向自觉践行转变。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增加、文旅融合全面开启、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加速迭代,旅游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我国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8年,我国人均出游4次,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5亿人次;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30亿人次,同比增长8.8%。庞大的旅游市场和旺盛的旅游需求,承载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现代社会文明、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
虽然我国在文明旅游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乱刻乱画、踩踏攀爬、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损毁古迹等不文明旅游现象仍时有发生,有人还将一些不文明行为带出了国门。笔者认为,推进新时代文明旅游工作,需要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和社会效益,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和滴水穿石精神,做到政府、企业、社会、新闻媒体多方发力,宣传、教育、法治、奖惩多措并举,努力培育文明旅游风尚,让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第一,培育文明旅游新风尚,需要坚持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并重。好习惯的养成少不了相关法律的保障。各地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将文明旅游工作纳入依法治旅、规范市场秩序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以往人们通常觉得属于道德范畴,但随着社会发展,这些行为越发具有公共破坏性,应当纳入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当然,不文明行为有很多,到底哪些需要依法规范,要像北京市那样,为了使立法更好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符合民心,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第二,培育文明旅游新风尚,需要坚持宣传引导与志愿服务并行。持续通过集中宣讲、宣读倡议、悬挂标语、漫画阐释、短信提醒等方式,广泛开展文明旅游进机关、进景区、进机场、进车站、进企业、进协会、进媒体、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深入传播文明旅游理念,让广大游客争当文明旅游示范者和推动者。持续借助“为中国加分”“中国旅游志愿者”等文明旅游闪亮品牌,创新“旅游志愿服务+”模式,采取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客流集中场所设立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寻找“最美志愿服务者”等形式,打造文明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引导游客文明游览。
第三,培育文明旅游新风尚,需要坚持有效执法与严格奖惩并举。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城市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了立法约束,需要采取治安拘留、经济处罚、纳入个人信用信息记录等措施,在有效执法与严格奖惩上下更大功夫。要积极借鉴国外立法、处置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加大惩罚警示力度,如日本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最高罚款约合600元人民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对不文明现象敢于及时制止,加强监督举报,加大联合惩戒,确保执法到位。
文明旅游并非新话题,如今已被推到提升社会文明和展现美丽中国的新高度。只要广大游客都向前迈出一小步,就能推动社会文明迈开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