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民宿可以带动乡村诸多产业进入新的循环与发展,激活振兴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民宿可以推动乡村创业创新,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民宿还可以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
□特约评论员张苗荧
近日,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四川成都战旗村召开。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抓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次,同比增加7.6%。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脱颖而出,成为引领乡村旅游潮流的典型。依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遴选条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应具备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保护较好,乡村民宿发展较好,旅游产品体系成熟、质量较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就业致富带动效益明显等特点。
实践证明,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往往是乡村民宿发展的最佳选择。乡村旅游重点村遴选标准之一就是要乡村民宿发展较好,能够依托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乡村民宿,注重创意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民宿产品能够在特色餐饮、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方面满足游客需要,综合带动效应明显。
根据相关调查,四分之一的游客愿意在旅行中选择民宿这种个性化的住宿方式。随着文旅融合深化,文化消费和个性消费显著增长。今年五一假期,超过80%的游客在出游中涉及了文化体验。与去年相比,有博物馆、古镇和文化主题活动的景区数量增加了20%以上。乡村旅游和民宿体验在节假日十分流行。随着乡村旅游格局的变化,初级阶段的农家乐,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民宿体验,业态日益升级,游客体验日益丰富。发展乡村民宿可以带动乡村诸多产业进入新的循环与发展,激活振兴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民宿可以推动乡村创业创新,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民宿还可以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
乡村民宿特别是高品质民宿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升级。民宿体验的最大目的是令旅游者感受当地民俗文化,从而与标准住宿实现错位发展。随着民宿产业走向成熟,民宿呈现高端、高品质、个性化趋势。民宿的发展可以改善住宿体系,增强旅游体验,促进乡村旅游进一步转型升级。然而,在民宿开发的过程中,民宿主人的缺位和住宿定位的相同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民宿过于强调商业因素,侵犯了游客的隐私,导致旅游体验不佳。因此,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在乡村旅游中要坚持文化引领、乡村特色,乡村民宿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聚焦环境、聚焦标准、聚焦市场,使其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毋庸置疑,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乡村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迥异。如何挖掘自己特色,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下乡村旅游发展重点课题。成都市安仁镇挖掘当地文化遗产,实施文旅融合开发,成就与众不同的安仁品牌。浙江德清莫干山镇以民宿集聚为支撑,文创产业与运动休闲并举,打造国际一流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各地发展出不同的模式,如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旅游模式,生态田园+乡村旅游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模式等。仅以乡村旅游发达的浙江地区来看,丽水市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将龙泉青瓷、宝剑制造技艺以及民俗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丽水市松阳县平田村以其老屋民居、自然风景与慢生活独树一帜。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
值得强调的是,本次会议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体现了当地优秀的乡村旅游风貌和景象,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典范和发展路径。这些典型案例对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
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各部门必须打造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首先,把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在学习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新型模式,把乡村旅游提升到新的水平。其次,优化政策环境。要把产权改革提上议事日程,消除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大力支持资本联合和社会资本重组,重塑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在经营范围上,开辟新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之路;在金融方面,加大贷款发放力度,放宽条件,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再次,完善管理机制。评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非一劳永逸。要建立“有进有退”“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完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考核评估、激励约束机制,使其可以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