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宣
“词卉诗花四季开,恍如唐宋又归来。千年景象凭观赏,万里风光任剪裁。一叶扁舟追李杜,满腔豪气踏蒿莱。登台新秀苗情壮,必有将来梁栋材。”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独出心裁,别开生面,使得中国古典诗词得到普及,在全国电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学习、背诵、欣赏、运用古典诗词的热潮。这是令人鼓舞的可喜现象,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诗词大会让我们联想到古诗词与旅游景点的密切关系、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问题。在我们大谈“诗与远方”的时候,不应忽略了“楹联与景点”。
一个景点的文化内涵,往往由与之相关的动人故事支撑,而这些故事又往往由古代诗人通过凝练抒情的诗词传播开去。而悬挂于景点各处的楹联,则或是对特殊环境的真实描写,或是对历史事实的高度概括。最有价值的当属那些借景议事、吊古抒怀的作品,如南阳武侯祠联:“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又如西湖岳飞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优秀的名胜楹联,有的如万绿一红,使山川景物增辉添色,有的似点睛妙笔,为亭台楼阁唤起生机。绝大多数的名胜楹联早已脱去装饰的本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文字表达,并携手书法、雕刻艺术,融入了名胜古迹之中。
名胜楹联短小、明快、概括、优美,雅俗共赏。其实,从古典文学体裁的发展来看,楹联是律诗发展成熟后的演变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一副五字或七字楹联就是五言或七言律诗中的一联对仗。楹联的对称美与中国传统审美观点吻合,说楹联是与律诗最相近的一种文学形式一点不为过。
我国景区景点有浩如烟海的诗词、楹联,游客中热爱诗词楹联者不计其数,《中国诗词大会》又培养着成千上万的诗词爱好者。从这个层面讲,旅游的主体与客体都具备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相关方面应抓住机遇,鼓励导游创新讲解方式和内容,适当增加对与景点相关的诗词、楹联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