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酒店公共区域:不能忽视的价值空间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布时间:2019-02-28    浏览次数:1170

    □李原

    酒店公共区域通常指酒店公众共有、共享的区域和场所,主要包括前台、大堂、餐厅、电梯、走廊、卫生间、庭院、大堂吧、咖啡厅、歌舞厅以及停车场、会议室、内部商场、多功能厅、康乐区域等。随着消费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酒店构建最有效的收益空间结构,尤其是提升公共区域的体验价值与创收能力成为酒店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

    公共区域的新属性

    酒店是以建筑为载体,在空间中实现功能满足、情感传递与创造收益的行业。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酒店公共区域中占很大比例的空间,如大堂、走廊、电梯间、序厅、过厅等均属于展现酒店等级和豪华档次的无收益空间。但如今,酒店公共区域的空间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由过去单纯的配套性辅助空间转化成一种更具内涵的价值性空间,即凸显出一种集功能、展示、社交、体验、收益为一体的聚变性空间价值。

    功能性是指公共区域满足空间结构需求的程度,这是酒店公共区域最基本的属性。在酒店公共区域中,除不同空间,如前台、餐饮、会议室、多功能厅、停车场等需要承担相应的接待、服务功能以外,公共区域对酒店建筑整体所起到的空间连接、交通组织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展示性是指公共区域空间美学的产品化体现程度。传统酒店设计往往以视觉为主导,以材质和工艺为手段,营造公共区域的豪华档次与视觉感受。而在体验经济时代,酒店公共区域的展示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设计要求,要求围绕整体风格定位,以设计主题为引导,以更可视、可感、可体验、可分享的媒介要素为手段,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空间形态,赋予公共区域更强烈的刺激感与感染力。这种媒介要素也常常以“网红打卡点”的方式成为酒店最具魅力与分享度的符号,扩大着酒店的影响力。

    社交性是指公共区域“空间与人”的共生状态。酒店公共区域分为流动空间和停滞空间,随着“回归交流”的呼声,共享办公、阅读、上网、会客、参禅、茶道、香道、儿童娱乐等新功能、新项目不断出现在酒店公共区域设计创新之中,使公共区域的停滞空间具有了更为丰富、立体、多元的空间功能与用途,成为消费者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乐于驻留的区域。基于社交性的酒店公共区域设计,不仅赋予了酒店公共区域开放、灵动与温馨的品位,更对酒店整体形象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如亚朵酒店的竹居(书吧),通过将传统大堂吧的社交性公共区域创新,将亚朵提升为一种生活方式展示型酒店,成为亚朵的一种品牌符号。

    体验性是指公共区域的空间“价值丰度”,即空间带给人的感受与延伸性需求满足。传统酒店设计极为强调酒店空间高档气派、豪华精致的体验感受。而体验经济时代,酒店公共区域的体验感更多呈现出一种意义消费的特性,个性、特色体现空间价值的高度,多元化、多维度体现空间价值的宽度。同时,按照理查德·泰勒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人并不具有经济学理想中的理性,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做决策时受到“心理账户”影响,往往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行为。因此,酒店公共区域的体验性更表现在通过在区域内的深度体验,能够引发消费者对潜在产品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体验的延伸性满足感。

    收益性是指酒店公共区域的空间“贡献力度”。在传统的酒店设计思维中,酒店公共区域中有相当比例的面积空间处于无收益状态,整体上降低了酒店空间的创收能力。依据浩华管理公司《中国饭店业务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连续七年来,中国内地的五星级酒店平均每间客房均摊建筑面积持续上升,高达170-180平方米,进而使同期五星级酒店的每日每平方米经营收入介于4.5—6元之间,每日每平方米经营毛利仅为1.4—2.1元,与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市场之间存在3到5倍的差距,而香港平均每间客房均摊建筑面积仅为84平方米。由此可见,酒店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潜在价值开发直接决定着经营效益的高低。因此,有效提升传统酒店公共区域中无收益空间的价值,转化其功能,形成新的收益增长点直接影响着中国酒店业的整体效益。

    公共区域的设计要求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作为一种功能性建筑,酒店公共区域规划设计应高度关注空间效率和空间价值两个基本的纬度。

    空间效率是指建筑空间利用与开发的水平。实现最有效收益空间结构是酒店空间规划的总体要求,而在酒店公共区域的设计过程中,应在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指导下,以客源消费需求为依据,以提升酒店整体坪效利润率为目的,本着高效实用的原则,通过面积分配、空间组合、功能配置与场景革命等方法,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空间功能。如北京新国贸饭店位于寸土寸金的国贸建筑群中,除了7至22层的客房之外,通过“炼·工场”公共区域的设计,使1至5层的任何设施都可以独立于酒店存在,完全开放化、完全接地气,从而将新国贸变身为“拥有千禧一代思维的酒店”,获得了很高的空间效益。

    空间价值不仅体现在收益,即坪效贡献方面,还包含着空间与人的相互关系、空间的美学品位、空间的舒适程度等情感性价值。这就要求酒店公共区域规划设计应高度重视场景设计,通过物理化场景、情感化场景、体验化场景设计在公共区域营造出一种具有舞台般魅力的空间效果,实现公共区域从物境到情景(即感观环境建设),从情景到场景(即文化性产品开发),最终形成意境(精神性产品提供)的价值升华。如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在原本城市酒店产品老旧及常年亏损的情况下对城市宾馆原有的三角形建筑进行设计改造,打造城市功能体验中心,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与酒店服务环境中,通过产品本身带给客户美好体验,促成CHAO酒店焕发生机。

    因此,在酒店公共区域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空间功能实用性、空间布局专业性、空间环境情景性的基本原则:

    第一,空间功能实用性

    消费者对酒店公共区域的使用是基于自身现实和隐性的需求出发的,因此,酒店公共区域的功能形态、面积分配、装饰设计等环节必须依据消费者需求来设定,因地制宜、实用高效、开放流动是基本原则。酒店应在努力强化空间社交性功能、体验性功能的前提下,在公共区域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刺激需求,提高酒店店内产品的关联性销售力度,提升空间的情感价值与经济价值。如云南花之城豪生国际大酒店在酒店公共区域内设立了“线下服务体验中心”,提供花卉精油体验区、茶道精品体验区、香道文化体验区、鲜花月饼品尝区等体验产品,在有效利用公共区域空间提升酒店服务互动性的同时,通过体验感的强化,有效激发宾客潜在的消费冲动,提升酒店收益。

    第二,空间布局专业性

    建筑空间层次是随着人们的移动逐步展开的,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到所有的空间,更不可能同时使用多个空间,因此,通过不同的序列结构,形成酒店公共区域各功能空间的有机关联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关键。应高度重视公共区域各空间的组合关系,在保证各功能空间联系合理、顺应主要人流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等多种手法,来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空间产品结构,保证使用的便利性和空间展现的节奏感。同时还应通过功能的有机组合,强化对每一个空间的复合型利用,以提升酒店整体空间效率。如四川雅安茶文化主题酒店西康大酒店,通过茶马古道、茶马互市、茶砖生产、茶场管理、茶厂人家、老茶广告等60多幅老照片将停车场到大堂之间封闭式的玻璃连廊打造成了“西康茶语廊”,展示与“老藏茶”相关的历史场景与生活画面,交通与文化展示功能的结合,将一条迫不得已修建的连廊改造成为一处内涵丰富、颇具怀旧氛围的文化主题展示区域,成为酒店的一道亮点。

    第三,空间环境情景性

    在满足不同空间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酒店公共区域的美感表现在不同空间的氛围与细节配置上。酒店应运用“环境设计”的理念,在符合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设计、创造、组织出更具审美意境的空间形态,即运用高与矮的对比、长与短的对比、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实与虚的对比、透明与不透明的对比、不同材料的质感对比等,在公共区域各空间中构建“舞台般的吸引物”,形成多样的形式节奏和具有统一性的形式之美与情感效果。同时,在物品配置中,通过基因配套、色彩均衡配套、款式配套、趣味情调配套,使同一风格、同一色彩、同一艺术语言的配套物品,在同一空间反复出现,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动态,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连贯性,呈现出灵动变化的节奏韵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形成局部装饰无法形成的艺术效果,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