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沈仲亮
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对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九霞认为,《行动方案》提出,推进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唯有特色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乡村体验、民俗活动、乡土景观、乡愁与地方感等的旅游需求。要实现特色发展,防止同质化和商业化,需要全方位凸显乡村魅力和乡村性。中国乡村资源和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旅游产业的各类要素。特色发展路径可以为特色资源提供展示平台、为特色产业提供引领、为特色文化铸魂。值得注意的是,在特色发展中要关注乡村的主体性,通过有效的制度激励乡村文化的主人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之中,力求实现主动参与和全面参与。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马耀峰分析,近几十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自不待言,但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行动方案》提出的“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方向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破解产品同质化问题,更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通过“逆城市化”思路破解“千村一面”问题,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多年来,中国在乡村旅游上的实践成果有目共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为乡村经济增添一股强劲动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说,“如何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是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我认为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有三大主轴,即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环境,文化是村民世世代代所留存下来的历史财富,而民俗、民情、民风就是最典型的生活写照,自然环境就是乡村的写实和纯真记忆。”
宏村位于安徽黄山南麓,辖13个村,总人口1.8万,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宏村景区营销总监黄洁介绍,目前,全村80%以上的居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2017年旅游分红每人4400元。“我们的特色就是210多家民宿。这些民宿主要分为复古经营型、文化体验型、赏景度假型、休闲度假型等四种类型。民宿在古民居及民宅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既保持原有风貌,又适当增加现代元素。同时,我们还立足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现状,推出了‘五黑’产品——黑茶、黑粮、黑果、黑鸡、黑猪。”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瑛建议,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中,首先要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这是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的基石。其次,应从当地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出发,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方位凸显当地特色。再次,要保证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最后,当地老百姓是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载体,居民参与能使乡村旅游充分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原真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让社区居民在旅游中受益,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马耀峰则建议,第一,在发展理念上,要突出旅游的“差异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产品;第二,在发展路径上,要突出“共商共建共享”,倡导政府、村集体、村民、外来企业、游客等主体的“和谐共生”;第三,在发展模式上,要突出多元化思路,重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和转型拓展;第四,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逆城市化”的地方特征,强化乡村旅游的特色性;第五,在市场需求上,要适应新时代新消费群体的旅游“渴望”,重视农业深度体验观光、参与类休闲、养生度假、专题类旅游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