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村
(记者 徐昭磊 摄影报道)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湖边树木成荫,一排排别墅掩映在绿树青草中……1月23日上午,2018“新时代 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成都天府新区南新村,聆听村民们讲述这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有着天府新区“后花园”美誉的南新村,位于成都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北大门,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贯穿全村。全村区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3亩,辖13个村民小组,人口1356户4310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1元。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虽是隆冬时节,行走在南新村,却是别样一番风景。现在的南新村,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水库河塘碧波涟涟,淡黄色的农家别墅鳞次栉比。水塘、栈道、花草和坐在路边晒太阳拉家常的邻里乡亲聚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田园画卷,而村里的服务中心、超市、卫生室、阅览室、警务室、健身场所等也为村民提供了方便的公共服务。
今年83岁的村民郭玉琼老人,提起村里的变化更是感慨万千:“以前,村里的道路都是泥巴路,下雨天,走上去,深一脚浅一脚。现在,村里修了水泥路,刮风下雨都不怕了。”
2006年,南新村在政府“让农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的政策下,开始了新农村建设。随着2008年该村的灾后重建,以及2010年启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村里一批又一批群众搬进新居,一次比一次更好。
据时任南新村村支部书记的唐易清回忆,他们建设的原则是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高低错落,尽量自然,保持现代农村风貌。而建房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16套图纸摆在大家面前,任你挑选。
如今,郭玉琼老人就住在村委会旁边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房前栽花屋后种菜。每月不但有1700多元的退休金,每年还能拿到4、5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政策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就好了。”郭玉琼老人笑着说。
今年52岁的村民郭应安在离家不远处做点儿小本生意,每年大概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何必再外出打工。” 郭应安说。
据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统筹城乡处处长黄晓燕介绍,现在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乡亲和年轻人选择回到这里,发展当地的农业产业,周围的桃、草莓和这里的特色云崖兔等,从种植到养殖,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据统计,在十年前,村里在省外务工的有1000多人,而近年来,这一数字已经降至了3、400人。“村民们已经从过去以务农,慢慢转向了将土地流转给大型的农业企业,自己再到企业中去打工这样一种模式。” 黄晓燕说,这样一来,村民不但能打工挣钱,还能拿到土地租金。
2007年至2016年在南新村担任村支书的唐易清感叹,这些年来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目前,南新村正在按照农田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的“三景合一”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具有新区特色的复合型农业。此外,南新村还以高标准打造占地4000余亩的“梅林雅集”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对杨梅小镇、紫藤庄园、绿丰农庄等优质农业项目进行旅游功能植入,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采摘、亲自互动为主的近郊旅游,形成三次产业成链互动良性发展,农民增收的产村相融综合示范园。
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副局长彭永表示,近年来,天府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实施“十大工程、五项改革”。“预计到2022年,实现空间布局更合理、经济地理更优化、生态效益更凸显、农业品牌更响亮、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健全,构建起现代都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全面展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天府美丽画卷。”彭永说。
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副局长彭永接受媒体采访
南新村
南新村
南新村
南新村
南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