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1200℃高温带来的“打铁花”视觉盛宴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6    浏览次数:24

苏磊(左)在表演“打铁花”。
苏磊在展示舞龙技巧。

□丛雨萌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今年“五一”,去过乐山苏稽古镇的人,手机里面大概率都有这样一段视频:夜晚的古镇娟秀文静,滔天的绚烂给夜空平添一份梦幻——如星辰坠落的铁花在身边绽开,星星点点的倒影随着江水荡漾,精壮的小伙子们手持金色长龙穿越其中,引发现场观众阵阵惊呼。苏磊带领他的舞龙队,“五一”假期在苏稽古镇带来了8场视觉盛宴。在现场万余观众中,有不少都是提前几个小时在岸边等待“占个好位置”。“本来没什么宣传的,不少人知道有火龙灯舞的演出,都提前过来等。”队长苏磊满眼自豪。
铁树银花:惊心动魄的绚烂
  用特制竹筒舀起一匙铁水抛向空中,把木板用力一挥,万千金色瞬时填满夜空,观众仿佛置身于空中烟火内;舞龙人头戴草帽,赤膊上阵,持龙穿梭,尽兴表演游龙出海、礼仪朝拜、漫游世界、滚翻腾云、喜聚蟠龙等技艺。近距离体验火龙灯舞,除了震撼,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惊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年难得一见的精彩,而对于苏磊和他的舞龙团队来说,却是坚持了20余年的生活。
  距离演出还有40分钟,苏磊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熔铁:特制铁桶壁上抹满黄泥,防止外围温度过高,桶底用浇满汽油的木柴引燃,上层会堆起厚厚的碳。在鼓风机的助攻下,木柴消耗殆尽,碳堆的火苗越来越高,苏磊在其队友的帮助下,用长钳夹起放在石质容器中的生铁放入桶中,并再次用碳掩埋。“这个铁并不是常见的铁块,而是生铁,不同于山西铁花的银白色,我们打出来的金黄色铁花是最接近原生态,也是观赏性最佳的铁花形态。”苏磊介绍道。
  铁水在桶内近1200摄氏度的火焰中融化,这对现场近距离接触铁花的人来说是难言的炙热,更不用说在团队里担任打铁花一职的苏磊。因其击打时与铁花的距离较近,他在忍受闷热的同时,也不得不穿上特制的加厚棉质长袖长裤。击打铁花的木板也会因上千度的高温燃起火焰,因此手套和草帽也是必需品。更有讲究的是,作为团队“灵魂人物”的他,击打的每一下都至关重要:“击打得越重,铁花就会绽放得越高,这样落下来时火星的温度就会更低,大概30—40度,如果手臂没力气,铁花打不高,落下来的铁花就会烫到打赤膊的舞龙队员。”苏磊介绍,队员们赤膊的原因也跟铁花的温度有关。“铁花烫伤肯定避免不了,如果穿衣服,就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在现场,有不少队员的肩上、腰上、脚底都有着豆大的烫伤疤痕,苏磊作为老师傅,手上也有着新疤。
四代传承:铁花的转型之路
  作为黄龙溪火龙灯舞市级传承人的苏磊,已经是家里的第四代传承人。“我的爸爸、爷爷、曾祖父都是做火药出身,我也就将这项非遗传承下来。”据他介绍,火龙灯舞的前身并不是打铁花,而是放烟花。“烟花是我们自己特制的低温烟花,这种火药的热量低,火焰艳丽,一直沿用了很多年。”而促使烟花向铁花转变的契机,则由一次去台湾交流表演引发:“因为火药不能带上飞机,所以我们专门去重庆铜梁学习打铁花表演。”苏磊回忆起当年,紧张、迫切的心情仍历历在目。“当时只有一个月的练习时间,刚开始接触铁水的我也受过不少伤,有一次操作失误,直接将铁水洒在了自己身上,那次受伤,我整整养了一个星期才恢复。”
  即使“身经百战”,每天穿梭在高温中,面对不断变换创新的技术,他也从未真正放弃这项传承。“想过放弃,试过放弃,但我还是做不到,割舍不掉对打铁花、对火龙灯舞的这份感情。”苏磊坦言。十几岁就开始传承这项非遗的他,已经说不出传承年份的确切数字,在他看来,他的人生已经跟绚烂的铁花融为一体。“我没想过靠这个吃饭,只是那份感情在支撑着我。”
  苏磊给记者讲述了一次让他终生难忘的表演,在成都市东门大桥附近,苏磊带领团队,面朝锦江进行了一场名为“点亮锦江”的火龙灯舞表演。“我被当时的场景深深震撼,两岸围满了来看我演出的市民。”火龙灯舞的表演时间只有15分钟,但现场观众数个小时的等待给了他无尽的欣喜,这数不清的期待与喜爱都成了他坚持传承的不懈动力。
困难重重:积极探索可能性
  今年以来,苏磊的火龙灯舞团队演出次数直线上升。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演出了40余场。“光春节期间就去了10余个场地演了30多场。”“我们的火龙队最多的时候有32人,但现在只有16人。”演出少、费用低是苏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队里急需新鲜血液,可因为种种原因,鲜少有人肯吃这份苦。面对现状,苏磊想出了对策——他不仅组建舞龙队,积极参加国内各级比赛,还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学校合作,把舞龙这一非遗带进了校园。
  “你看,这就是我们舞龙队代表四川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录像,拿了个第二名!”苏磊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的舞龙团队。据他介绍,没有演出的时候,舞龙队的队员每天都要进行训练,还会参加各类赛事,苏磊本人也经常担任教练员与裁判员,及时更新舞龙技术。目光长远的他,更是在2007年就与双流区黄龙溪学校展开“非遗进校园”的合作。下至三年级、上至九年级的学生都会参加一门名为“舞龙”的体育课,学习这项中华传统文化。据黄龙溪学校艺体主任许成介绍,舞龙这一活动之所以坚持进校园数十年,背后有着充分的理由:“舞龙这一集体项目,不仅锻炼了孩子们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上肢力量,能自信地展示自我,有时我们还会组织同学们来黄龙溪景区内表演。”
  苏磊对火龙灯舞很自信:“我从来不会刻意宣传,因为根本不缺人现场观看。”对苏磊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火龙灯舞留下来、维护住、传承好。“最艰难的时刻已经度过了,一切都在转好。”苏磊说。
人物名片
苏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溪火龙灯舞市级传承人,20多年来通过不断改进创新传统技艺,让火龙灯舞这一传统非遗从古镇走向国际,曾多次前往澳大利亚、韩国等地进行交流演出,培养了近百名传习者。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