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文化传承 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08    浏览次数:24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青年观两会
  3月6日,四川日报全媒体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打造的《青年观两会》第二场连麦活动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以及作为青年观察员的短视频创作者、网名“小万姑娘”的四川今时月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洁。作为一名汉服领域的传统文化传播者,万洁在社交平台拥有500多万粉丝。
  在连麦中,一“中”一“青”两位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四川日报全媒体青年记者、主播一道,就“文化如何传承”展开对话。
年轻人为何热爱传统文化
因为既是“传统的”也是“我们的”
  2022年可谓陈智林的“丰收年”,由他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摘得“文华大奖”,这也是四川时隔15年再获这一国家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他将和团队一道,在北京开启《草鞋县令》全国巡演。
  “95后”万洁曾是一名军人,如今是专职汉服博主。一直以来,她都热衷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万洁说,几年前,她身着汉服拍了一支短视频,没想到发到网上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好奇。“汉服是能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据她观察,近年来,汉服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相关社群活动陆续兴起。
  陈智林对这样一种趋势也感到欣喜。在他看来,汉服代表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对非遗的传承,是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陈智林认为,“汉服热”代表了我们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新思考:它穿在中国人身上,彰显了中国人的气质和气派。
  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来由,从事传统戏曲工作几十年,陈智林见证了川剧这门艺术的起起落落。2014年他担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时,川剧专业在学院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戏剧系里面的一个教研室,大专只有两个学生,加上中专也只有十来人。陈智林认为,职业教育更多是产教融合的教育,他恢复青年艺术团,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如今,川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成了各地文艺骨干、宣传骨干。
  年轻人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万洁对此也有共鸣。“在面对各种文化碰撞和冲击的时候,年轻人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可,其实是爱国的一种表达。”万洁说,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不仅因为它是“传统的”,还因为那是“我们的”。秉持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更多人才愿意去了解它、热爱它、追寻它。
文化传承如何创新
用科技给传统文化传播插上“翅膀”
  万洁坦言,从事传统文化传播,是一个不断“踩坑”的过程。“比如在设计上添加很多现代时尚元素。”然而她发现,这样一来,古风古韵、传统典雅的感觉就没了。
  要把握好“度”,需要一步一步去尝试。“深耕才有灵感,比如逛逛杜甫草堂、三星堆博物馆,就能把感受融入汉服设计中。”万洁希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生活、现代审美去打造一些款式,让大家日常也能穿着汉服。
  在陈智林看来,这其实代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没有传承就没有价值,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陈智林认为,没有传承就没有根基,传承是“本”,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上发展。“比如汉服的创新,一定是在固有的基础上,用今天的审美元素、审美情怀,用美美与共的定位,设计出当今社会大众喜欢的东西。”
  而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科技无疑是关键的“催化剂”之一。“科技的发展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增加了一双‘翅膀’。”陈智林举例道,过去传统戏曲表演没有灯光设计,夜场就用油灯来支撑演出,而现代的声、光、电为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增加了太多的色彩和表现手段。
  科技会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发展和跨越,万洁同时也担心,这可能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或者促使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
  陈智林对此很坦然:发展传统文化的路径有很多。“变脸、吐火让大家体会到川剧和四川人的性格、性情,但别忘了,川剧、四川文化还有更加丰富、厚重的东西。”他说,今天的传统文化发展,应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守正创新。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