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登录  |  注册

间隔千年时光 我们如何回望东坡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02    浏览次数:44

  • 展览展出的历代书法名家笔下的苏轼名作。

    苏轼书欧阳修《丰乐亭记》拓本,旅顺博物馆藏。
    民国版苏轼书《丰乐亭记》(残),遂宁市博物馆藏。
    游客欣赏张大千《西园雅集图》。

      苏轼是谁?在作家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中,他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作为一位精于诗词、散文、书画,同时又关心民生疾苦的人物,苏轼很难被定义。
      11月29日,正是橙黄橘绿时,“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透过来自国内39家博物馆的共274件珍贵文物,带着观众走进苏东坡高尚、博学、雅志、乐观、豁达、为民的千面人生。隔着千载的历史回望东坡,我们有同情、有感动,更有高山仰止。
      展览预计将持续至2023年3月5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南北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是苏东坡的故乡,也是他宦游经历的起点。此次在四川、在苏东坡的故乡,策划与苏东坡、宋文化相关的大型展览和活动,策展团队也罕见地通过大量的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东坡成长的环境。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总策展人谢丹表示,“为了营造出与苏轼成长环境相符合的时代风貌、地域特征,我们向眉山当地的文博机构借来了很多展品,比如彭山区博物馆藏的湖田窑影青菊花形瓷碟、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藏的灰陶鬼趺坐、武士俑等,都很能体现出在苏轼生活的年代,眉州当地的民间文化、审美取向。”
      走过“一门三杰孕于蜀”的部分,展厅中,一幅明代画家李宗谟所绘的《东坡先生懿迹图卷》静静横卧,通过苏东坡生平的十三段轶事,勾勒了苏东坡一生中一些重要的人生轨迹,成为观众走近苏东坡的一个切口。
      苏东坡的一生,宦游南北、起伏跌宕,却始终不改为民请命的初心,始终不改乐观豁达的态度,这使他成为了千古文人的“理想型”。《论语》中孔子曾这样评价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处变不惊、乐天豁达是孔子心中“贤”的标准的话,那么假如苏轼与孔子相遇,想必也能得到老夫子一句“贤哉,轼也!”的赞美。
      晚年苏轼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发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感叹。在苏轼主题文物特展的“跌宕起伏的一生”部分,黄州是展陈的重点。“今天我们都称苏轼为苏东坡,这其实就与他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经历有关。”谢丹表示,苏轼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在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到城东开垦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并自号为“东坡居士”。
      而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数度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更赋予了赤壁文学艺术上永恒的魅力。此次主题展,观众能看到赤壁夜游及前后赤壁赋牙插牌、青花后赤壁赋笔筒、东坡夜游图扇面等珍贵文物,显示出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的生活面貌。而当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明代画家仇英所绘的《后赤壁赋图》。
      这幅画中,仇英就以青绿山水风格,还原了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的一次彪炳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夜游。这幅作品以卷轴形态,将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多个场景加以艺术还原,透过画中人的动作、神态,似乎能感受到妻子王闰之告诉苏轼“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时苏轼与客人的满足,以及苏轼与客人泛舟江中发现“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时的寂寥。
      “面对这些贬谪、迫害,苏轼的心中肯定是有愤怒与失落的。但骨子里的乐观豁达,让他能从现实的境遇中找到排解这些情绪的出口,并且无数次地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谢丹表示,苏轼在惠州发现当地荔枝鲜美,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发现当地牡蛎味美,又写下“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书画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书画,是本次“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的一大亮点。行走在展厅中,你不经意间就会同苏轼、李公麟、宋徽宗、仇英、张大千等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顶流”相遇。他们或与苏轼同处一个时代,或许时隔数百年后依然对苏东坡心怀追慕,留下大量“苏轼”主题的书画作品。
      据谢丹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苏轼真迹包括《潇湘竹石图》《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和《阳羡帖》三件。其中,《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原件尚在来川过程中,目前展厅中所展出的为复制件。
      “苏轼留存至今的真迹不多,透过这三件真迹,我们仍能直观感受到苏轼的书画造诣。”谢丹表示,比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赠送友人孙觉的《潇湘竹石图》,纤细的竹子倔强地生长,其实也是苏轼面对人生逆境时坚韧不拔性格的写照。苏东坡十分欣赏竹的君子气节,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本次主题展的展厅内,随处可见的“竹”元素也呼应着他的生活追求。
      除去苏东坡的画,《潇湘竹石图》卷轴上的历代题跋同样是一番奇观。“在画的左侧,一共排列着历代题跋26处,当中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题东坡潇湘竹石图卷》”。
      原来,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在江阳(今四川泸州)做官的《潇湘竹石图》收藏者李甲峰偶遇杨慎,杨慎十分喜爱这幅画,遂向李甲峰求购,但李甲峰不肯卖出,杨慎只好请求为此画题跋。杨慎的题跋是一首七言长歌,凡212字,同样的人生逆旅、怀才不遇,杨慎的题跋表达着一种深切的“同病相怜”。写下这幅题跋一年后,杨慎在云南贬所去世,这幅行笔流畅稳重、含蓄圆转、气势连绵的题跋,也成为他的绝笔,被视为杨慎真迹墨宝中的首推珍品。
      而透过《阳羡帖》浓郁的墨色,观众可以读到一个苏东坡曾经想要定居阳羡(今江苏宜兴)并四处求田问舍的故事。帖中的字有大有小、或倚或斜,完全是遵从文意的信笔书写,体现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的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法特点,在跌宕自然中给人以飘逸洒脱的感受。
      苏轼在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任定州知州时,曾向朝廷上了一份《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力陈“带弓而锄,佩剑而樵”的弓箭社在防御契丹、保卫边疆安定方面有大用。但宋代的弓箭手到底长什么样,却一直没有人知道。此次展出的李公麟《西岳降灵图卷》中,就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两位宋代弓箭手的形象,成为观众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文宗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作家林语堂在为他的《苏东坡传》所作的序言中说,“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
      千百年过去,是什么魅力让苏东坡始终受人仰慕?
      “苏轼巨大的魅力就在于,他面对逆境,屡遭贬黜而无怨无悔,他乐观豁达,寄情山水,留下千古名篇,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对家人满怀深情。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体现了中国文人胸怀天下的情怀。”谢丹表示,与苏东坡亦师亦友的欧阳修,就在苏东坡初露头角时,发出了“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感叹。
      苏轼在他生前已名动天下。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李公麟等群星与他亦师亦友、切磋琢磨。范仲淹手札卷、苏轼书欧阳修《丰乐亭记》拓本、司马光喜欢的投壶游戏……“借助这些展品,我们想对苏东坡的人际关系进行一些具体化的展示。”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文人星空下,苏轼毫无疑问是当中最耀眼的一颗。
      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一幅《西园雅集图》让苏轼与友人们的集会可堪与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相媲美,千百年来后人争相摹写,借以表现文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朴素心愿。比如明清之际,画家柳岱与王式的两幅《西园雅集图》,在经典的《西园雅集图》构图基础上,融汇各自的见解与风格,展现对于东京梦华的不同想象。
      明代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册、清代曾国藩行书苏轼《和王斿二首(其一)》《次韵答满思复》轴、清代李乐深行书《前后赤壁赋》卷、清代谭廷闿行书苏轼五言律诗《问渊明》屏等后世文人的墨迹在此次展览中集中亮相,连缀出一条不曾间断的苏东坡“流行史”。岁月悠悠,或许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表达介质有异,但苏东坡毫无疑问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旨归。
      在四川博物院三楼,还有本次主题展的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篇章。在这里,四川省诗书画院收集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重要代表性书画家的80件当代书画作品。它们笔墨风格各异、形式语言多样,通过“烟雨任平生”“意造本无法”“明月清风我”三个单元,分别阐释了东坡文化所蕴含的旷达超逸的人生境界、自然尚意的审美理想、高洁傲岸的文人风骨,全方位勾勒出东坡精神的文化线索。
      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冷柏青表示,“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两个篇章古与今联袂展出,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烟云,从文士风雅的北宋,沿着千年文脉,走向文艺繁荣的今天,感悟新时代背景下的东坡精神。”
      据谢丹介绍,展览期间,四川博物院东坡主题文创集市也将向公众开放,同时举办各种雅集活动,如点茶体验、古典插花、制作宋制瓷器及书画鉴赏、主题研学等活动,让观众走入宋朝、走近东坡,在多种多样的方式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图片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聃 摄

    精彩点击
      作为四川博物院年度大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还挑选了其他宋代文物精品,包括瓷器、金银器、铜器、书画等,以及与反映宋代文人生活四艺的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反映宋代文人闲适生活的宴饮、捶丸、蹴鞠、投壶等展品,共同表现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雅生活。
    捶丸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藏)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曾大盛于宋、金、元三代。元代无名氏撰写的《丸经·集序》中就有“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本次主题展展出的两枚2019年眉山三苏祠式苏轩出土的宋代捶丸,或许正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童年时的玩具。
    张大千
    《西园雅集图》
    (四川博物院藏)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位于北宋东京的一处园林。王诜曾邀同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等十六人雅集于此,史称“西园雅集”,众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相比。李公麟为此创作水墨纸本画《西园雅集图》,仇英、张大千等后世画家皆倾注全力摹写。此次展出的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西园雅集图》正是其创作高峰期的摹写作品,这也是该组作品少有的公开展出。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东坡笠屐”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个绘画母题,透过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形象,后世文人借以传递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追求。此次展出的这幅东坡笠屐像,所据粉本据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由于李公麟与苏轼同为“西园雅集”中的好友,因此此画中的苏东坡形象也被认为比较接近于苏东坡本来的面目。
    刘松年
    《雪山行旅图》轴
    (四川博物院藏)
      南宋画家刘松年传世作品极少。这幅《雪山行旅图》中,刘松年巧妙地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山势苍莽、白雪皑皑,林中房舍隐现,桥横岸渚,山重水回,行旅者踏雪而行,一舟泊于岸边。苏东坡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透过这样一幅宋画,观众或可想见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人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培训基地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